人际沟通:孩子上网成瘾家长先检讨(图)
如今,手机、平板电脑等电子终端深度介入孩子的学习和成长。“触网”这个曾经的新鲜词,对很多孩子来说早就司空见惯。去年因为疫情,教学和作业更是“线上来、线上去”。结果,娃们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多少不好说,染上网瘾的倒不少。
要防沉迷,首先得抬高使用的门槛。
不久前,教育部印发通知,要求“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、学校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”。
这是物理隔绝、釜底抽薪。毕竟,用手机等电子终端学习,最常见的现象是家长在一旁看着时,孩子用手机上课;家长要不看着,人家瞬间切换到其它页面。
管控学生在校使用手机是国际通行做法。意大利、法国、德国、英国、日本等国都已通过立法或其他形式,明令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或课堂,芬兰还禁止向初三以下的学生销售手机。
不过,学生不可能总在学校,还是得回家。于是,防沉迷的重任就落在了家长肩上。为给家长支招,教育部近日又发布了《关于预防学生网络沉迷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信》,提出了“五要”:一要善引导,重监督;二要重表率,立榜样;三要常陪伴,增亲情;四要导心理,促健康;五要多配合,常沟通。
这“五要”切中肯綮。贯彻“五要”的过程,其实也是家长省视自身的过程。孩子的问题和毛病,根本上反映的是家长的问题和毛病。孩子沉迷手机与网络的背后,是家长的缺席、失位甚至错判、误解。孩子听到的第一句脏话,看到的第一个游戏场景,可能都来自家长。防止孩子沉迷网络,归根结底,家长是第一责任人。
因此,加强引导和监督,需要家长切实扛起自己的育儿责任,不逃避不放弃;做表率,需要家长先改变自己沉迷手机的状况;多陪伴,需要家长开发健康的互动方式,用“面对面”代替“键对键”;疏导心理,需要家长真正去关心孩子所思所想;配合学校,需要家长告别“甩手掌柜”式的思维,全方位了解自己孩子的状况,对问题苗头早发现、早诊断。
在家长以身作则的大前提下,学校做好家校沟通、坚持“管”“教”结合,互联网平台做好内容筛选、设置青少年防沉迷机制,方能让孩子们对防沉迷管理心服口服、无处“逃票”。
另外,现在好多游戏的开始界面已经设立了醒目的“青少年模式”“家长模式”。这是应该的。说到底,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是全社会的课题,也是这个时代必须解决的一个大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