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灵数:工作与天赋数的关系(图)

新浪星座
文/苏醒

工作与天赋数的关系(图片来源于轻博客)
我把人生老三样之工作换个实用的写法吧,就是和天赋数联系在一起。因为刚我看了几封来信,都是迷茫在“我适合什么工作”上。占我个人的角度看,适合什么不是有具体指向的,也不是你想适合什么工作就能有的,这需要顺着自然去摸索。而且天赋数和命数都能告诉你一些职业方式,而不是具体职业。
天赋数就是把你的生日单数加到最后出现了十位数,天赋数会出现1打头,如12,13,14,15这类,2打头会出现21,23,24,这类,3打头会出现31,32,34这类,4打头会出现41,42,43这类,5打头的天赋数我至今没见过,人的生日没这么大数字。而卓越数的天赋数就奇特一点,命数11的分了29/11,38/11,而33/6的天赋数更奇特,天赋数和命数都是33,22/4的天赋数也如此,天赋数也是22。所以这两个卓越数计算的时候等于要算上2次。
不管什么数字打头,都会有相同的职业,如同样做演员职业,各种组合都有,天赋能力也不同,有的靠表达,有的靠内涵,有的靠表现,有的靠人脉,有的靠炒做,有的靠务实心,有的靠想象力过强。天赋数就是个能力的通道,或者说方式,不同的天赋数有不同的方式,相同的天赋数会有类似的特点。
这些不同方式在细节上有区别的。我拿自己当个例子,32天赋数,这外能量场的3在先,好奇心非常强,擅长表达,擅长创新,但我不擅长倾听,可以倾听令我好奇触动探索欲的话题,但对愚钝的思维就受不了了。我从没想过做心理医生,我清楚自己不适合这个职业,因为必须要有耐心倾听配合,不能有抵触。3是奇数,在这点上不如偶数2柔和能协调,3打头的人没兴趣的事一听就烦躁了。而天赋数2打头的人面对负能量类的抱怨都能听下去,哪怕对方车轴子话乱转也有耐心,这样的人适合做心理医生,如26/8的服务意识很强,能站别人的疾苦上衡量怎么劝,25/7更擅长倾听后给一定的精神支持,找到根源指引别人走出来。同做一件事,出发点不同,效果也不同。(这点看病人能找对适合的医生也是个运气呢)
但我这个32的2是内在的,写信或聊天很多人告诉我,你能帮我解决心病,可那是需要我对此人频率相应或者有探索心的情况下才行,这个耐心和配合是有要求的,一旦不符合频率,几句话就会抓狂了,特别敏感“不对路”是个什么状态。所以我这个“心理医生”不能当职业去做,而是要靠表达力和内在细腻来体现分析天赋。你们想了解自己细节上的能力,就这样去看天赋数,我就不再每个都说一遍了。了解自己的好处就是这样,你能清晰地懂自己,不用迎着困难上,我不行非干给你们看,这样没必要了。
再说职业选择,和我国的教育体制有关(或父母的意愿造成的),读书好多年竟然很多人没一技之长?就等于学了知识什么都不会,没能力。为了分数混学历就害人在这里了,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有多项技能,关键看你能不能有喜好,什么喜好都没有的人生多乏味啊。就象一些老年人,年轻时候工作忙,结婚又带孩子,孩子结婚再带孙子,没为自己活过,结果等孙子大了都离开了,人也退休了,一下子就空虚了,不知道干点什么好,突然就体弱多病的,爱好也没有,更没价值了。而那些有个人爱好的老人,都活的很年轻。我那天看《妈妈咪呀》有个“崇明阿姨”,60岁了能唱能跳的,虽然有点话痨搞笑,可这样的老人不但看着年轻态,自己也开心啊。
很多成就高的人都有一个特点,就是喜好很广,很用心地爱这些喜好,把爱好钻研到一定水平就成了看家本事。马未都本来就是个喜好古董的玩家(1955年3月22日),但因有敏锐的感觉和分析力,不仅是收藏家和观复博物馆馆长,也是畅销书作家。你要是看下他的经历就明白了,一个能闪光的人在路上会有多少技能,他下乡插队,干过工人,写过小说,当过编剧。他年轻的时候也没想过自己成了收藏界的名人吧。不就是喜欢什么做什么么,没法设计人生。
类似这样的人很多很多,你去搜下很多名人的履历,就能看到很多都是从工人,农民,体力活开始的。以前我不是提过导演赵宝刚说群众演员们没技能么,他说,我有200多个技能,不干导演我可以是个好厨子,不干厨子我可以是个好木匠。。。。。我看过他一段采访,说的挺靠谱:
现在的孩子18岁之前都是在父母的教育和逼迫下成长起来的,然后工作、婚姻、家庭,一直背负着社会的责任,随着这个社会的惯性延续到退休。但实际上,真正属于我们的清醒着的青春时间不过为一两年。人们在青春期过早的为自己的一种欲望而奔波,成为欲望的奴隶——我认为青春期不应该这样做。应该去扩展自己的胸怀,开阔自己的眼界,锻炼自己的能力。
光有文化而没有能力在这个社会上是不容易生存的。我们希望既有文化、又有能力的人出现,希望由更多这样的人支撑着我们整个社会。现在很多年轻人从学习、成长、工作,容易从一种惯性到另外一种惯性,缺乏胸怀和眼界。但假设能够用青春这一段时光,不太在意眼前的这些利益和欲望的时候,稍微走一走、看一看,会发现心态是不一样的、工作能力是不一样的、方式也是不一样的。
没胸怀和眼界,只关注欲望和利益,那肯定会有迷茫,心里没底啊。
前段不是热议大学毕业生乌央乌央考公务员么?不管别人怎么看,反正我以为这公务员的职业最无技术含量,往办公室一坐没任何本事,只能训练自己怎么玩手段盘算如何升官了。这什么时代了呀,还有这么多90后蜂拥选择一个最无聊的职业。我都奇怪,这样的老观念何时算完呢?年轻时代是最美好的人生体验期,长见识靠的就是这个阶段,假如连变换尝试的勇气都没有,只想旱涝保收地活着,那除了平庸,只能混口饭吃然后又衰又老地过下去了。